新聞資訊
news光沐晶板璨如芒,碧野千頃爍銀裝。今年以來,中國能建山西電建化身拓荒鐵軍,以“雙碳”戰略為旗,以科技創新為刃,在廣袤山河間劈開一條生態與經濟共生共榮的新航道:成功實現22個新能源項目順利并網,累計裝機總容量2.2吉瓦,光伏矩陣化作大地詩行,讓清潔能源的浪潮奔涌向八方疆土。
勞動競速,綠色版圖加速成型
“競賽創‘三優’派遣經驗豐富的項目管理專家與駐場督導人員深入一線,召開專功‘十四五’”的條幅下,一場貫穿南北的勞動競賽熱潮奔涌。在山東棗菏高速,全國首個全路域交能融合示范項目滕州段、魚臺段、成武段全容量并網發電,讓公路變身“綠色電廠”,創效97萬元經濟效益,節省約52.5萬元人工投入,較原計劃提前5天實現并網目標的戰績,為山西電建“新能源項目并網決戰賽”打響第一槍。東臺210兆瓦漁光互補項目在確保施工質量達標創優的前提下提前30天完成“5.30全容量并網”計劃節點目標,贏得各方贊譽。
今年4月2日,中國能建山西電建在華電嵐縣光伏發電項目現場舉辦“新能源項目并網決戰賽 ”動員會。27個新能源參賽項目紛紛響應號召,以賽為令,全力沖刺5.30并網目標。
新疆第一師阿拉爾市35萬新增負荷消納光伏發電項目
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滾燙沙粒炙烤著阿拉爾光伏項目工地。這片無水無電、信號斷絕的戈壁灘上,山西電建的建設者們頭頂烈日,用“敢為人先”的闖勁,在絲路經濟帶關鍵節點上建設新疆第一師阿拉爾市35萬新增負荷消納光伏發電項目。升壓站基坑里,滲水如泉涌般威脅施工安全。項目部連夜組建突擊隊,積水坑與明渠縱橫交錯,數十臺水泵轟鳴不休,24小時接力抽排,硬是在流沙中澆筑出穩固地基。光伏區建設時,連綿陰雨天讓場地化作泥潭,推土機寸步難行。建設者們冒雨開挖排洪溝,一車車土方精準回填,既搶回工期,又將生態擾動控制到最低。
當第一束陽光點亮光伏板陣列,這片曾經荒蕪的沙漠,正化作清潔能源的綠色引擎,見證著建設者們以專業與堅守兌現的優質履約承諾。從黃土高原到碧海之濱,競賽精神催動項目落地生花,海南新華萬寧100兆瓦農光互補項目,光伏板下牧草豐茂;東臺210兆瓦漁光互補項目,陽光穿透水面照亮魚群;唐縣軍城鎮100兆瓦平價上網光伏發電項目生態廊道中,松鼠、野兔穿梭而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圖景徐徐鋪展。這些項目的成功落地,不僅是山西電建技術實力的生動寫照,更成為其品牌價值的鮮活注腳。
憑借產業生態協同優勢與優質履約能力,山西電建持續深化品牌建設,以卓越品質塑造行業標桿。項目現場的匠心耕耘,換來的是市場的高度認可——2025年上半年,公司便收獲20余家業主的表揚信,這些承載著信任與肯定的文字,正是對其品牌價值的有力背書。這份口碑的積累,進一步轉化為強勁的市場競爭力,2025年一季度,公司經營業績再創新高,新簽合同額、營收、利潤較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5.6%、33.34%、10.78%,其中新能源業務占比達44.60%。數據攀升的背后,是山西電建在清潔能源領域持續深耕的決心,更是企業以突破性發展實現新歷史跨越的生動實踐,為“十四五”能源轉型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充分彰顯其在能源建設領域的核心競爭力與引領作用。
項目攻堅,山河之間書寫創新
在山西陽泉礦區,通過創新推行 “光伏+農業/林業” 復合發展模式,曾經沉睡的閑置土地資源被喚醒激活,一片片褐土煥發出勃勃生機。而在太谷,一場全生命周期低碳實踐悄然展開,項目團隊以“無硬化地面”施工法為抓手,成功實現水土流失控制率100%的佳績,于黃土坡上鐫刻下“低碳匠心”,用實際行動兌現守護綠水青山的莊嚴承諾。
大唐太谷10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創效”的優良傳統在培育新質生產力中閃光。大唐原平70兆瓦光伏項目建設期間,80后黨員安文銳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頭組建并網專項攻堅組與全流程技術支撐團隊,創新“日清日結”進度管控和“48小時問題閉環”機制,累計優化技術方案5項、攻克技術堵點6項,《一種山地光伏安裝平臺》課題獲實用新型專利1項。
水上光伏超長管樁施工、漁光互補高支架安裝施工難度大,屋頂光伏項目克服單點容量小、并網單位分散,路域光伏安裝面坡度陡峭、施工作業分散等施工難點,貫穿于各項目建設的每個環節。為保障項目按計劃推進,山西電建派遣經驗豐富的項目管理專家與駐場督導人員深入一線,召開專題推進會議38次,成功解決2268項問題,排除了項目建設的“攔路虎”。
當“鑄造精品、精益管理”的經營理念植入生產肌理,攻堅克難的項目團隊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設立“周評比、月考核”機制,將競賽成績與職工績效緊密掛鉤,嚴格落實首件樣板制、舉牌驗收制,創新推廣“BIM+三維建模”優化方案等多樣舉措,推動經營質效大幅提升。
技術登高,能源革命鍛造尖兵
走進山西省風力和光伏發電建設技術創新中心,這個由山西電建聯合山西大學等打造的省級科研高地,已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搖籃”。山西電建立足“四大轉型”,深耕新能源領域,積極探索新技術、新方法,在研發立項和科技成果轉化上持續發力。
東臺210兆瓦漁光互補項目
東臺210兆瓦漁光互補項目負責人李軍牽頭成立科技創新工作小組,堅持用“技術”破解施工難題,用“創新”推動項目發展,以老帶新,以干促學,群策群力,共同探索創新的航向。項目部完成《提高光伏超長管樁水上施工合格率》QC成果發布及《光伏超長管樁水上施工工法》編制,實現光伏超長管樁水上施工合格率大于95%,新增創效32萬余元,在優化施工質量的同時極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為順利完成各項節點目標提供了堅實支撐。
在新疆可克達拉2×350兆瓦項目調度指揮中心8K大屏上,人員分布定位、設備運行軌跡、AI安全分析、環境質量監測等動態數據實時跳動,搭載AI智能識別技術的無人機正在開展常態化現場巡查。而身處大灣區的廣東河源,屋頂光伏片區搭載“EPC+運維”新模式,統一監控平臺讓萬千屋頂變身智能電站。極寒的赤峰風電現場,“對稱米字雙交叉法”的創新塔筒緊固工藝巧妙化解強風威脅,使風機在8級大風中巋然不動。
立足一線,技術研發團隊在建設過程中日夜攻堅,2025年上半年,4項發明專利和16項實用新型專利獲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成功參與3項行業和國家標準的編制工作,這些成果見證著山西電建的創新脈動,提升了企業競爭力,也為行業發展提供新思路。
站在“十四五” 收官之年的關鍵節點,山西電建 “12345”總體思路正以清晰脈絡穩健落地。當全球最大綠色氫氨醇一體化項目在吉林松原拔地而起,當亞洲單機容量最大、效率最高9HA.02型燃機2*745兆瓦級燃氣發電項目在海風中屹然挺立,當新疆天山國內首個“沙戈荒”大基地外送通道新能源項目上,綿延的光伏陣列將黃沙變為綠電沃土,風光儲氫一體化生態已然成型。國際“朋友圈”同步拓展,厄立特里亞最大新能源項目成功簽約,成為打開非洲市場的鑰匙;新加坡IWMF垃圾發電站建設穩步推進,中國技術贏得發達國家認可。
“山地可攀、水域可耕、路域可融、荒域可生”——從火電勁旅到新能源尖兵,新質生產力的“火把”照亮了企業轉型之路。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道路上,中國能建山西電建篤行不怠、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