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news在古絲綢之路的烏茲別克斯坦孜勒庫姆沙漠南部,一基基鐵塔拔地而起,一條條銀線綿延百公里,宛若一條“鋼鐵巨龍”,穿越一望無際的荒野戈壁,為這片大地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生機與雄勁的力量。
這條“鋼鐵巨龍”是由中國能建國際集團、浙江火電、中電工程國際公司、華北院聯營體總承包建設的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風電項目。今年3月,該項目正式投入商業運行。
布哈拉風電總裝機容量為1吉瓦,由巴什和贊克爾迪各500兆瓦風電場組成,位于該國的布哈拉州與納沃依州交匯處,是中亞最大規模、也是中國能建在中亞地區的首個大型新能源項目。華北院獨立負責風電項目設計、配套輸變電工程、風場無功補償和調控系統建設任務,輸變電工程規模為巴什和贊克爾迪500千伏變電站,以及贊克爾迪-巴什、巴什-卡拉庫500千伏共計290千米架空輸電線路。巴什風場和贊克爾迪風場預計每年輸出約36億度綠色電力,約占該國年發電量的7%,對促進烏茲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創新突破 技術領航——四大首創賦能中亞電網升級
在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州的荒漠深處,華北院團隊以四項首創,攻克新能源并網的技術難題,創新打造電力新樞紐。
安裝全球首臺500千伏可調并聯電抗器。針對烏茲別克斯坦現有500千伏網架建設不完善、布哈拉地區以風電、光伏發電為主的新能源接入電壓波動大的痛點,項目團隊經過科學論證與仿真計算,在贊克爾迪500千伏變電站采用額定容量180兆伏安、有載分接開關控制的三相一體可調并聯電抗器。該設備是全球首臺500千伏電壓等級大容量可調電抗器,能夠根據系統所需動態調整無功功率,使補償更加精準,減少傳輸線路損耗,提高運行效率。同時,與磁控并聯電抗器、分級式并聯電抗器相比,大幅降低投資,減少設備數量和維護工作量。可調并聯電抗器的成功應用,凝聚了中國電力工程師的智慧和心血,代表了中國電力技術裝備的先進水平,為當地電網的安全可靠運行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首次使用國產電氣二次設備。華北院組織所在國以及中國設備廠商高效配合,通過本土化適配改造與多國標準融合,推出組合創新方案,得到烏茲國家電網批準,憑借技術和產業鏈整合優勢,克服了各種技術路線和配套難題,確保了設備的順利安裝和穩定運行。國產電氣二次設備的成功應用,體現了中國在電力設備制造領域的技術進步和創新能力,不僅有助于中國電力設備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也為中亞電力行業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推動“中國智造”走向國際高端市場。
首次實施帶電跨越施工。為保障烏茲別克斯坦重要用電企業運轉和布哈拉周邊城鎮居民正常用電,項目制定不停電連續跨越3條220千伏架空線路的施工方案,首次得到烏茲國家電網的批準。項目部克服陣風突發、風沙揚塵等惡劣環境影響,安全高效組織實施完成,得到了烏茲國家電網的高度認可。帶電封網跨越超高壓輸電線路對于烏茲別克斯坦電網建設、線路搶修等施工作業提供了成功的經驗,產生了綜合效益。在中國速度、中國標準、中國產品的影響力下,對提高當地電網建設水平,保障電網的平穩運行起到了積極作用。
巴什500千伏變電站是該國首個兼具新能源匯集及區域電力輸送的系統樞紐變電站。從新能源匯集方面,該站將先后接入本項目的贊克爾迪500兆瓦風電場、巴什500兆瓦風電場、巴什52兆瓦綠電制氫風電項目,以及規劃建設的肖爾庫里600兆瓦風電場,構建西南部綠色電力匯集樞紐。從電力輸送方面,目前已建成的“巴什—卡拉庫”500千伏輸電線路,已成為布哈拉地區綠色電力外送的重要通道。遠期規劃接入穆龍濤、納沃伊、肖爾庫里等500千伏變電站后,將進一步打通烏茲西北—西南—中東部的500千伏主干輸電網絡,顯著提升全網電力輸送能力與系統穩定性,發揮關鍵支撐作用。
戈壁鏖戰 高效履約——中國速度激活中亞綠能引擎
2023年3月,首批建設者挺進無人區,克服了當地工業化落后、物資匱乏和交通不便等一系列困難,3個月建成800人級智慧營地,沙地基礎施工技術破解地質難題;7月首基基礎施工正式開始,以“網格化安全管理+動態進度管控”模式,在50℃溫差中完成750基鐵塔架設;2024年底,兩座風場倒送電一次成功;2025年4月,項目提前60天投運,凸顯中國能建國際工程公司協同華北院領先的項目交付能力與協同效率,同時也刷新了目前中亞的工程建設新記錄。
為確保高效履約,華北院與中國能建國際工程公司聯手成立高層專班,直擊“卡脖子”問題,48小時內閉環響應機制;增派多名經驗豐富、有實戰專業的技術人員進駐現場,與一線項目部統籌謀劃,掛圖作戰,緊扣現場,確保問題在第一時間得到解決;為當地施工隊伍量身定制專業培訓計劃,根據實際情況優化施工方案,同時積極協調施工器械的調配與使用,顯著提升整體施工效率。
絲路共融 文明共生——攜手繪就能源合作新圖景
從古絲綢之路的駝鈴悠揚,到今日“一帶一路”的電流涌動,輸變電工程成為區域能源互聯的樞紐,助力烏茲別克斯坦從“能源自足”邁向“中亞電力走廊”的戰略目標。而中國也在合作中深化對中亞市場的理解,積累跨境工程經驗。中烏兩國的“雙向賦能”,既為該國工業化注入動能,也為央企“走出去”提供生動實踐。
技術共研。在巴什-卡拉庫爾線路的建設過程中,40攝氏度的高溫炙烤著戈壁。中烏兩國工程師頂著酷暑,深入工地查看施工進展,通過多語言協作攻克技術難題。雙方團隊以高度的專業精神和合作默契,確保了項目的順利推進。
文化共情。在遠離城市的沙漠營地,中烏兩國員工將文化交流融入日常。在工作之余兩國員工一起展開足球、籃球賽,工作上互相配合,賽場上體育競技,友誼日益濃厚。每逢春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項目上開展特色活動,與外籍員工一起貼春聯、寫福字,一起包餃子、享中國美味,共同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豐富內涵和美好愿景,讓戈壁綻放文明交融之花。
責任共擔。項目團隊深耕屬地化發展,兩年間開展多次公益活動,履行央企社會責任。從教育幫扶、慰問老兵、拜訪慈善機構、修繕宗教建筑、保護野生動物及保護古跡,到攜手當地社區前往位于布哈拉戈壁深處的贊克爾迪村學校開展風電知識科普教育活動等等,這些行動讓央企責任在絲路沿線生根發芽。
500多個日日夜夜,750多基鐵塔,綠色動能跨過荒漠、河流、公路、工廠,奔涌300公里,讓沙漠深處的風電送至烏茲別克斯坦能源大動脈,繪就出能源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圖景。這場“雙向奔赴”沒有終點,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中烏兩國正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姿態,讓發展的光芒照亮更多角落,讓絲路古道上的文明對話在電力的脈搏中煥發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