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在线观看国产精选视频内容-91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麻豆国产av

首頁
>新聞資訊>綜合報道
風電勁吹助學夢 央企擔當繪新篇——東電二公司阜新彰武五峰風電項目深耕鄉土的溫暖實踐

  六月的遼西大地,風車葉片在藍天白云下劃出優美弧線,與田野里翻滾的麥浪共同奏響發展的樂章。在彰武縣五峰鎮中心小學的禮堂里,一場承載著希望與大愛的助學儀式正在舉行,將清潔能源工程的鋼鐵脊梁與寒門學子的求知夢想緊緊相連。2025年6月13日,中國能建東電二公司阜新彰武五峰300兆瓦風電EPC總承包工程項目經理部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央企"建一項工程、惠一方百姓"的責任擔當,在遼西大地書寫下政企合力、助學興教的動人篇章。

助學儀式現場

  風電場里的民生賬本:從能源工程到希望工程的價值躍遷

  站在五峰鎮蓮花山遠眺,60臺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如巨人般矗立山巔,其中45臺采用混塔結構的風機格外醒目——這座總投資16億元的清潔能源工程,不僅是中國能建東電二公司推動"雙碳"目標的具體實踐,更成為撬動地方發展的戰略支點。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發電量7.2億千瓦時,相當于滿足20萬戶家庭的年用電量,每年可節約標準煤2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3萬噸,其環境效益相當于在遼西大地新增3.5萬公頃森林。

  但在項目經理許豹的辦公桌上,除了工程進度表,還放著一本特殊的"民生賬本":五峰鎮作為彰武縣近郊鎮,雖有101327畝耕地和便利的交通網絡,但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7101元,全鎮11個行政村中仍有3個村屬于低收入村。風電工程的價值不僅在于旋轉的葉片,更在于為這片土地培育未來的建設者。

  "我們算了一筆賬:一臺風機的造價相當于200個貧困學生一年的助學金。"項目黨支部書記李繼賓在動員會上展示的對比圖令人震撼,"當清潔能源的電流點亮萬家燈火時,我們不能讓任何一個孩子的求學夢想熄滅在黑暗里。"這種將工程價值與民生需求創造性結合的思維,催生了"風電助學1+1"計劃——每建成一臺風機,就結對幫扶一名貧困學生,讓鋼鐵與混凝土構筑的工程同時擁有溫暖的人文溫度。

  穿透紙面的貧困敘事:一個女孩與一個團隊的命運交織

  在項目會議室的白板上,貼著程夢涵的家庭情況調查圖:這個孩子來自一個破碎的家庭,父母離異后,父親服刑無法支付贍養費,母親打工的工廠在沿海城市,年邁的姥姥姥爺在村的土坯房里靠種植玉米維持生計。這個2009年出生的女孩,用撿來的日歷紙制作錯題本,在作文《我的夢想》中寫道:"我想成為老師,這樣就能留在姥姥身邊,也能幫助像我一樣的同學。"

  項目辦公室主任至今記得第一次家訪的場景:三間漏雨的土房里,唯一的電器是14英寸的舊電視,墻上貼滿程夢涵從一年級到八年級的獎狀。"孩子躲在門后偷偷看我們,眼睛里充滿膽怯和希望"當團隊成員把募捐到的書本遞過去時,那個始終沉默的女孩突然哭了——不是因為悲傷,而是因為有人讀懂了她藏在作業本里的秘密:第32頁用鉛筆寫的"我想上高中",被橡皮擦了又擦,卻依然清晰可見。

  這種觸動轉化為精準幫扶的行動力。項目團隊借鑒其他幫扶形式的經驗,不僅籌集了助學金和學習用品,更制定了"三維幫扶方案":在物質層面,除一次性發放的慰問金外,設立"風電成長基金",按學期撥付生活費;在學業層面,組織技術人員成立"一對一"輔導小組;在心理層面,項目員工定時到家里與孩子談心交流,并安排她參觀風機控制室,讓清潔能源工程成為激勵她前行的具象化夢想圖騰。

  "這不是簡單的助學,而是用工程思維解決社會問題。"許豹指著辦公桌上的風機模型解釋道,"就像我們計算風機基礎的承載力一樣,我們也要算清一個孩子的成長承載力——她需要的不僅是學費,更是看到未來的窗口。"這種將工程管理方法論遷移到社會公益領域的實踐,讓助學活動不再是一次性的善舉,而成為可持續的成長陪伴。

  政企協同的溫暖矩陣:從單向捐贈到生態構建的范式升級

當地學校向東電二公司彰武風電項目贈錦旗

  助學儀式當天,五峰鎮中心小學的操場上形成了一個特殊的"能量場":當地教育局教育發展規劃圖、政協記錄的貧困生檔案、與項目經理許豹帶來的風電項目效果圖,在陽光下構成多維發展的坐標系。這種政府主導、企業實施、學校配合的三方聯動機制,打破了傳統助學活動的單一維度,形成可持續的幫扶生態。

  活動現場最動人的環節,是孩子們表演的集體朗誦《童心向黨》。當"黨是天空,我們就是天空中的一朵白云"的稚嫩童聲響起時,程夢涵站在領誦位置,孩子稚嫩的臉龐與身后的風機塔筒形成鮮明色彩對比。在攝影師捕捉到的畫面上:左側是風機吊裝的震撼場景,右側是女孩朗讀的專注神情,中間用燙金大字寫著:"能源與知識,同樣照亮未來"。同時項目技術人員與貧困生結對子,開展知識互換的幫扶模式,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施與受關系,讓助學活動成為雙向賦能的成長旅程。

程夢涵在助學儀式上講話

  超越儀式的長效賦能:從物質幫扶到精神鑄魂的深層變革

  在助學儀式結束一周后,程夢涵收到了一個特殊的包裹——里面不是文具,而是一套工程繪圖工具和一本《風能技術入門》。隨書附贈的卡片上,項目經理許豹用鋼筆寫著:"圖紙上的每一條線都有意義,就像你作業本上的每一個字。"這種將職業體驗融入助學的方式,源自項目團隊的深度思考:貧困生最缺的不是物質,而是看到另一種生活可能性的勇氣

  在項目辦公室的榮譽墻上,除了工程獲獎證書,還專門設置了"助學成果"展區。最顯眼的位置貼著程夢涵的考試成績單她最新的作文《風的形狀》:"以前覺得風是無形的,直到看到工程師叔叔們把風變成電,我才知道夢想也可以有形狀,它就像風機的葉片,只要轉動起來,就能帶我們去想去的地方。"

  這種精神層面的轉變,正是項目團隊最看重的"投資回報"。正如許豹在項目例會上所說:"我們計算過風機的年利用小時數,現在也要計算每個孩子的'夢想激活小時數'。當程夢涵們開始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時,我們的社會責任才算真正落地。"這種將工程思維與教育扶貧相結合的做法,為央企履行社會責任提供了全新的實踐范式。

  清潔能源與教育扶貧的交響:一個項目的文明啟示錄

  夕陽西下,五峰鎮的風電場上,葉片在金色余暉中緩緩轉動,將風能轉化為電能;而在不遠處的教室里,程夢涵們正在明亮的燈光下學習,將知識轉化為改變命運的力量。這兩個場景構成了阜新彰武五峰風電項目最生動的注腳——當清潔能源工程與教育扶貧事業形成共振時,所產生的不僅是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更是一種文明進步的推動力量。

  該項目的創新之處在于構建了"三維賦能"體系:在經濟維度,通過項目收入反哺教育,建立長效保障機制;在技術維度,將工程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開拓學生視野;在精神維度,用央企擔當示范社會責任,培育感恩奉獻的時代新人。這種多維度的社會責任實踐,超越了傳統的捐贈模式,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風電+教育"扶貧范式。

  在項目建設指揮部的倒計時牌上,距離全容量并網還有180天。而在旁邊的"助學倒計時"牌上,則寫著:"距離程夢涵參加中考還有15"。這兩個數字的并列存在,構成了對央企社會責任最生動的詮釋——當一個項目同時在追逐千瓦級的電量和小數點后的成長時,它所創造的,必將是超越工程本身的文明價值。阜新彰武五峰風電項目的實踐證明: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上,清潔能源與教育扶貧如同風機的兩片葉片,只有同時轉動,才能讓希望的風車永遠向前。